我院作为副组长单位研制的 “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正式推出

11月29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山东省教育厅指导,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和威海职业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年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讨会成功举办。会上正式推出了由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9家单位联合研制的《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善学,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韩锡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建吉,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教授葛连升,威海市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王存宝,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郑绍忠,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院长蒋兴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许朝山,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冉隆平,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华楠,威海职业学院院长徐东晖及来自全国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院校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img1

 

孙善学教授在会上《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研究》主题报告。孙教授从发布指标的背景和意义、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指标体系的试点情况、指标体系的主要内涵、指标体系的应用建议五个方面进行分享。随后,《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方式、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跨领域融合的特点,为了有效培养适应和推动产业转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教师的数素养提升是必然要求。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依据此标准,同时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有关教育组织把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指标或者将人工智能内容纳入原有数字素养指标体系中的做法,由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2年的研究和试点验证,并组织了百余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单位参与到指标体系的联合研制中,最终形成了《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旨在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数智化素养与能力提供明确的指导,对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于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即认知、责任、技能、应用、职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

 

1.认知

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认识,以及开展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主观能动性。

(1)数智基础

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知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常见的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工具的基本应用。

(2)数智理念

对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教育公平性、包容性及其他潜在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开展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态度、意愿和意志。

 

表1 “认知” 三级指标描述

img2

 

2.责任

教育数智化转型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必须具备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与能力。

(1)道德规范

教育数智化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合法合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自觉性。

(2)安全防护

保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表2 “责任”三级指标描述

img3

 

3.技能

为适应教育数智化转型而应具备的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基本技能。

(1)沟通合作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以及在专业学习社区中在线互动的能力。

(2)问题解决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安装、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软件,指导学生在线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3 “技能”三级指标描述

img4

 

4.应用

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完成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专业化应用能力。

(1)教学设计

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或工具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形成教学模式的能力。

(2)资源建设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搜集资源、转化资源、利用资源、制作资源以及开发数字教材的能力。

(3)教学实施

依据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教学准备、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支持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评价

使用数字工具采集教学数据、研判教学质量、分析教学问题及持续改进优化教学的能力。

 

表4 “应用”三级指标描述

img5

 

5.职业性

将行业企业对职业数字素养和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就业创业等育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相关能力。

(1)岗课融通

将数字职业标准、数字技能引入课程,使课程与岗位融通、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同步。

(2)产教融合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加强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实施协同育人,开展社会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字岗位就业。

(3)科教融汇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中试服务等,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培养数字技能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表5 “职业性”三级指标描述

img6

创建时间:2024-12-17 14:33

新闻动态

NEWS UPDATES